|
|
|
|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而且在病理上相互传变、相互影响。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是从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现主要从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阐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能促进心行血的作用;心主血,保持血行通畅,是维持肺司呼吸正常功能的条件。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肺形成宗气以养心,能促进心脏推动血行的功能;心血运载宗气以养肺,能维持肺脏司呼吸的功能,所以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能使血液循环与呼吸达到平衡协调。
在病理情况下,心与肺相互影响,如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导致血行失常,出现胸闷、心悸、舌紫等瘀血症状;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则可影响肺的宣肃,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
2. 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圃。心主血,脾藏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
病理上,心与脾常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出现心悸、失眠等;若脾不统血而致失血过多,则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少华、心悸或失眠等。
3. 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心主血,肝藏血,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的推动运行全身。心主神,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均由心所主,但也依赖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的功能。
病理上,心血或肝血不足常相互影响,而致临床上“心肝血虚”同时存在,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妇女月经量少等症状。心神不安,可导致肝失疏泄,肝失疏泄也能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 心与肾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就心肾的关系而言,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水火既济”。如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而导致“心肾不交”,又称“水火不济”,出现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状。
此外,心和肾的病变也能相互影响,如肾的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心的阴虚,也能下汲于肾,而致阴虚火旺。
5. 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气的形成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如脾气虚弱,可引起肺气不足,出现气短、气促等症状;肺气虚弱,也能导致脾气不足,从而出现食少便溏,神疲乏力等症状。
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作用,能使水液正常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功能,可运化与转输水液,使水液正常生成和输布,从而完成体内津液的输布代谢。如脾失健运,水液内停,则聚而成痰,可致肺宣发和肃降,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6. 肺与肝
肺与月于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宜,二者相互协调,有利于全身气机的调畅。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称之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影响及肝,导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
7. 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肺主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肾为主水之脏,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反之,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如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功能失职,必累及肾,而致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不利,关门不利,水泛为肿,甚则咳逆喘呼,倚息不得平卧。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肺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摄纳,也有利于肺肃降。如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状。
8. 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行和运化方面。肝藏血,脾统血,二者协调作用方能保证血液在体内正常运行。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现多种出血证。
肝主疏泄,能协助脾胃运化水谷;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到脾之运化,引起“肝脾不和”,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便溏等症状。
9. 肝与肾
肝与肾关系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与精的方面。肝藏血,肾藏精,血与精能相互滋生和转化,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养。如精血亏损,则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主要体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泄精。若两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失调,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
由于肝肾同源,故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致相火上亢。
10. 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体现在先后天之本和运化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脾主运化,其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可以充养肾精;而脾之运化功能,又必须依赖肾阳的温煦,才能健运。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两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以保证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脾与肾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则出现腹胀、便溏、消瘦、耳鸣等症状;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状。若脾阳虚日久,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病证。 |
|
|
|
|
© Copyright 2006 BJG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053 电话:83198327 电子信箱:webmaster@bjgn.or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