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常识
中医入门
预防保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中医入门  

第六讲:阴阳学说与中医学
文章更新时间:2006-11-27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一切组织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胸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在内脏之中脏为阴,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在上为阳,肝脾肾在下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之分,肾有肾阴、肾阳之分,等等。
总之,人体组织结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概括说明。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说明的,即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例如,属于阳的机能与属于阴的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这种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阴与阳的相对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失调、分离,则产生疾病,甚至生命告终。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的相对平衡,由于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或偏衰而发生疾病。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又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即指整个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和邪气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皆可用阴阳概括说明。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邪气亦有阴邪阳邪之分,如六淫之寒、湿为阴邪,风、暑、热、燥为阳邪。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则引起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所以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此。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以说明阴阳偏盛的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概括说明了阴阳偏衰的病理变化。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甚至“阴阳俱损”。
  此外,在一定条件下,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会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说明,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如作为辨证纲领的“八纲辨证”,就是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因此,在临床辨证中首先宜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诊断中,虽望、闻、问、切并用,但首先在于辨别阴阳,才能正确诊断疾病。如四诊中。望诊之色泽鲜明,闻诊之声高、气粗、多言、躁动,问诊之口渴、发热、尿黄、便秘,切诊之浮、数、滑、实,属阳证;望诊之色泽晦暗,闻诊之声低、气怯、少言、无力,问诊之不渴、恶寒、尿清、便溏,切诊之沉、迟、涩、虚,则属阴证。
  一般来说,凡是表者、急性、急骤、热性、身体壮实者属阳证;凡是里者、慢性、缓慢、寒性、身体虚弱者属阴证。
5. 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为有余之证。由于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热盛易于损伤阴液。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寒盛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阳的偏胜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存在。若无另一方的虚损,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若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则应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或有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
  (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以确立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性能,一般说,主要靠它的气、味、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凡阳类药物味辛、甘、淡、气薄,性质温热、燥烈、升浮、发散。阴类药物味酸、苦、咸,气厚,性质寒凉、滋润、沉降、收敛。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并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相应的药物,以改善或恢复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从而达到使其阴阳气平调的治疗目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首页 学科简介 学术交流 中医之道 联系我们 邮箱登陆   您是第 位访问者
  © Copyright 2006 BJG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053 电话:83198327 电子信箱:webmaster@bjg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