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也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目前脑动脉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为深入探讨中医证侯分类的客观规律,我们应用流行病学和变量聚类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对脑动脉硬化的中医分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制定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诊断学》第五版相关内容,制定中医四诊调查表。
1.2 观察对象
选择自2003年9月~2004年8月之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集98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4例,平均年龄60.17±10.31岁;女性患者34例,平均年龄58.65±9.43岁。
1.3 调查方法
分组采集资料,按统一表格,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由受试者填写,书写困难者由调查医生询问代填。由调查医生采集核对资料,进行中医四诊检查,按照中医辨证记分标准逐一记分,分别填表登记。
将能够分级的症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4级。偶有发生为轻度(+);经常发生但能耐受或控制为中度(++);经常发生且程度较重,难以控制为重度(+++);持续发生,症状重,需服药才能控制为严重(++++)。对不能分级的症状有1个症状记1分,无则记0分;能分级症状1个(+)号记1分,如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依此类推。按人将症状得分分别累加。不能分级的症状如咽有梗阻感,口苦,头身沉重,以及舌象和脉象等。
1.4 统计学处理
对98例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的21266个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建立相关矩阵。根据所得矩阵,使用SAS 8.0软件进行症状变量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脑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判别模式建立
根据证候在各组中的频数分布,依据以下原则建立证候判别模式:(1)证候识别变量优先原则;(2)证候鉴别变量次优先原则;(3)证候定位要素和证候定性要素相结合的原则;(4)舌、脉变量单列的原则;(5)变量名称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诊断学》的原则。
聚类后各证候在调查群体的分布如下:精髓空虚34例(34.69%)、痰浊阻滞19例(19.39%)、气机郁滞27例(27.55%)、肾气亏虚18例(18.37%)。其判别模式如下:
精髓空虚:头痛、头晕、失眠、耳鸣、脑鸣、健忘、乏力、眼花、心悸、腰酸、视力减退、舌淡、薄苔、沉脉、细脉
痰浊阻滞:头晕、头痛、失眠、胸胁脘腹胀痛、太息、胸脘痞闷、肥胖、口干、口苦、心烦、舌暗、黄苔、薄苔、沉脉、弦脉
气机郁滞:头晕、头痛、健忘、胸胁脘腹胀痛、急躁、太息、舌红、黄苔、薄苔、弦脉、涩脉
肾气亏虚:头晕、失眠、耳鸣、健忘、多梦、腰酸、急躁、齿松、尿频、舌暗、齿痕舌、舌胖、白苔、薄苔、细脉
3.讨论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分类方法,可以将一组数据按照本身的内在规律较合理的分为几类。这就大大缩小了以往全凭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由于中医学本身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规范性较差等特点,聚类分析等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在中医辨证中的合理应用将能够极大地提高辨证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中医发病学认为,人体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可以从邪正两方面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如《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人体自然衰老过程中,出现了包括细胞凋亡、自由基损伤和胶元胶联在内的多种病理过程对脑动脉造成损害。由于这些损害在人体自然衰老的过程中缓慢发生,因此表现出的症状相对缓和,在脑动脉硬化的中医证候上通常表现为虚证,如本次研究过程中的“精髓空虚”和“肾气亏虚”证的出现。另一方面,人体内部由于不同原因出现的血脂、血糖代谢紊乱,血压异常等因素,常会损及脑动脉脑动脉,导致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并在中医病机上表现为气、火、痰、瘀等病理损害过程,如本次研究中的“痰浊阻滞”和“气机郁滞”证的出现。而且“虚”与“损”两种中医病机常会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加重疾病的病情。所以,在脑动脉硬化的防治中,应当针对“虚损”的情况,合理进行补虚和祛损的治疗。
当然,本次调查对象只有98例脑动脉硬化患者,病例数偏少必然影响了一些变量表达,和证候归纳的精确性。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对证候识别模式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而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是提高研究质量,确保研究结论具有实际临床意义的关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