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求索
走近中医
认识中医
思考中医
茶酒文化
饮食药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之道 > 中医求索 > 走近中医  

走出中医的信任危机
文章更新时间:2006-11-26  

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中医=江湖术士?
中医是慢郎中?
中医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中医该何去何从?

  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会想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据鲁迅先生自己的描述,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是由于儿时父亲得病后请了很多当地最有名的中医来诊治,而名医开的药也很奇特,有“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 、“原对的蟋蟀”以及“结子的平地木”等等,于是幼年的他经常从高高的柜台前递方子进去,抓了药回家,熬了给父亲喝,但这些奇特的药物并没有起到神奇的效果,他父亲的病仍然日重一日,终于撒手西去,于是中医在鲁迅的心中便留下这么个“骗子”的印象。
  民国政府更是视中医为糟粕,对中医横加歧视和排斥,在余云岫的主持和策划下,于1929年提出妄图废禁中医的“废止中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虽然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反对和抗争下,中医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但随着西医传入中国,中医的地位日益趋微,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振兴中医”的口号提了好多年,“中医现代化运动”也搞了不少年头了,我们看到了什么?恐怕只是自欺欺人的“形势一片大好吧”。为什么这么说?只要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可以知道我说的没错,那就是假如你生病了,你首先想到的是看西医还是中医?我想答案不用我再了。
  在目前的求医思维中,普遍存在着这么一个“定论”: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所以,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只能治疗没有生命危险的轻症,只能是西医无法治疗时无奈的选择,在这种说法影响下,中医“门前冷落鞍马稀”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谁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给一个治不好病的医学学科呢?我们先不去讨论这种思维定式是否正确,也不管这种思维定式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但是既然它能让公众普遍认同,那就必定有它存在的根源。这个根源是什么?是什么造就了目前中医如此无奈的局面呢?是中医理论落后?是中医已经被现代科学所逐渐淘汰?还是有别的原因?如果中医真的是落后了,是“骗子”的话,那我们也没必要再花费精力、物力、才力、人力去扶持、去发展了,让中医自然淘汰就是了,对一门没有科学性的医学学科,它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可事实并非是这样,我们来看一下,西医传入中国以前,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正是中医承担着维护民族健康的重任,不管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中医都有着切实的疗效,从古人留给我们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往往能使轻者速愈,重者转安,为什么现在的中医反而变得治不好病了?临床拿不出疗效,这是中医不行还是中医从业者的水平不行?治病效果不好,是中医理论不行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在用中医理论治病?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中医形成现在这种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病,只能治轻症、不能治重症的局面,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就在于我们的中医队伍中存在着很多的“伪中医”,他们自己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中医,但却在使用中药治病,在患者眼里,他们是中医(甚至是中医专家和教授),而实际上呢?他们只不过是披着中医外衣的西医医生罢了,最后治不好病,却把罪名推到中医身上,日久天长,难怪中医要声名日下了。而这些“伪中医”之所以有市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对中医都不了解,在绝大多数人的中,只要是用中药的医生就是中医,因此,我们对中医的认识出现了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不管你用的是哪一套理论,只要你开的是中药,那你就是中医,;而患者只要是吃过中药,不管这个中药是不是按照中医理论配成的,他都会认为是在接受中医治疗,如果没疗效,那就是中医没用。你说中医冤不冤?但这也怪不得大家,因为大家都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不知道中医是怎样看病的。可以这么说,在绝大部分人心目中,中医是一门很玄乎的医学,说的不好听一点,“玄”就是“稀里糊涂”的代名词,什么“阴阳五行”、“风寒暑湿”听着就让人犯迷糊,你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反正我也不懂,只要你给我把过脉了,看过舌苔了,也开了中药了,那你肯定就是中医了,至于你是不是在用中医理论给我看病,那我就无法判断了,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理论。对那些“伪中医”来说,既然大家都不清楚什么是真中医,那我当然就可以浑水摸鱼了,我说你是“虚”,你就是“虚”,我说你是“热”,你就是“热”,至于凭据嘛,古人不是说过“医者,意也”,这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要什么凭据?至于药嘛,当然要耐心地吃,中医嘛,总要吃个一年半载才会有效的,吃好了,是我本事好,吃不好,那是中医没用。这样一来,中医出现现在的局面就丝毫不值得奇怪了。
  何曾几时,“中医”又成了江湖游医的金字招牌,什么病不好治我就治什么,报纸、电台广告漫天飞,到处都是中医专家、中医权威,打着“祖传中医”或是“祖传秘方”的幌子,大言不惭、信誓旦旦地说“××天治愈乙肝”,“××天攻克白癜风”,甚至肿瘤也不在话下,真若如此,中国为什么离诺贝尔医学奖还那么遥远?为什么中医好骗人呢?就是因为公众对中医不了解、不认识,所以我只要编一些“风湿”、“血瘀”等名词就把病人给对付过去了,反正也没有检查做依据,只要有钱赚,治不治得好病我无所谓。
  现代中医耳鼻喉科的奠基人干祖望老先生就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让我们来听听:“现在甚至把捏脊的、刮痧的、甩甩手、按摩脚底、取几个阿是穴针刺一下、祖传秘方等等民间疗法,甚至愚弄骗钱的东西,统统贴上一张‘中医’的招牌来哄人取巧。更滑稽的是连美容院都爱穿上‘中医’的外衣,这种污泥浊水四面八方向中医身上泼来,中医怎能不倒霉?但引以为遗憾和奇怪者,为什么没有人来登高一呼‘这都是假的’呢?就是都没有认识真正的中医是怎样的,不知其真,焉别其假。”
中医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医学,是否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医说的“阴阳虚实”到底是不是有据可依?中医是不是真的像上面所说,是一门建立在“唯心”的基础上的医学,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想我可以把我手中的稿纸不加思索地仍进垃圾箱了,这种既不严谨又不客观的医学还有什么探讨的价值呢?幸好中医不是这样,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医学,认识中医学,只有了解了中医,你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医,也只有认识了中医,你才不会受到“伪中医”和“江湖骗子”的迷惑,你才能放心地把生命与健康交付给中医学,这就是我写这本书,并将它命名为《走近中医》的一个出发点,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这本书,近距离地接触中医、了解中医,从而信任中医。
  游医固然致使中医蒙受了不少的不白之冤,然而更致命的是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运动”下,中医的精髓正在日益消亡,这怎么不让人悲哀?就是这个“中医现代化”的模式,造就了很大一批用中药的医生,在这些用中药的医生(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所谓的中医专家、教授)手中,中医只剩下了西医理论下中药的简单罗列和组合,在这里,我称他们为“用中药的医生”而不是“中医师”,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能称为“中医”,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治疗疾病,这才能称为“中医”。而丧失了理论指导的中医就像是一棵被砍了根的树,当然无法焕发生命的活力,也就无法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于是疗程动辄累月经年,时间一长,在大众的眼中,中医就变成了“慢郎中”。如果你得了感冒或是急性肠胃炎,你会首先想到看中医吗?我想,十个人中会有九个半说不会。为什么说九个半,因为其中一个看中医的同时还会要求配合西药治疗。
  中医只能治慢性病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不是一句话就能改变的,中医成了很多患者在西医无法治疗或疗效不理想后“死马当活马医”的选择,同时也成了医生用药疗效不好后的一种托词。可以说,很多的病家选择中医并不是看中它的疗效,而仅是在西医缺乏好的治疗方案时寻求的一种心理安慰。假如我现在告诉你,很多的急性病,吃上两三帖中药就能使你明显好转甚至痊愈,你肯定会认为我在胡吹,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中医起效是很慢的,事实上,中医在多数急性病上的疗效确实可靠,只要正确应用中医理论,从中医认识疾病的思路和方法来用药,而且治疗效果往往胜过西医。在这里,我可以讲一个我治疗的病例,事实总是有说服力的。
  我一个朋友的儿子,三岁大,平素体质偏差,经常有感冒发烧,一般生病了,都去儿童医院挂盐水,用些抗生素,有时挂上两三天就好,有时要挂上一个礼拜才会慢慢好。去年夏天因为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家长又担心小孩热坏,因此家里空调开得温度较低,室内外温差较大,一冷一热,小孩自我调节能力差,于是出现了感冒发烧,汗少而不畅。去儿童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开了些抗生素和抗病毒的药,吊了三天盐水后体温有所下降,可到第四天,体温又突然升高,继续用抗生素三四天后,体温仍不下降,并出现胃口减退、精神疲软等症状。因为我也是医生的缘故,朋友来向我咨询,问我有没有认识的儿科专家(这时我朋友还根本没有中医治疗的念头)。我详细地问了她儿子的症状后,我说,西医反正除了抗生素和退烧药外,另外也不会有更好的办法,你不妨试试中药吧。“中药有用吗?”听着她惊奇的声音,当时我真有点无奈,于是从我给我朋友做了如下解释。我说,西医认为发烧是病毒感染引起,那么,你儿子这次生病是否是因为和病毒接触特别多?我朋友说,那当然不是。我说,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病毒、以及各种微生物,平时我们并不会被它们感染,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活体,它具有免疫和调节的功能,能抵抗外来因素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因此,一般情况下微生物不会对人体造成疾病。而当人体免疫力或调节能力下降时,这些微生物才会成为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我朋友说,这点我认同,但是当感染已经发生了,杀菌治疗总是对的吧。我说,打个比方,你被人打了一拳,被打的地方出现青紫肿胀疼痛,这个时候你是去治疗受伤的软组织呢?还是去杀了打你的人?我朋友说,那当然是治疗受伤的软组织。我说,对,感染性疾病也是这样,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就像是打你的人,这些微生物所造成的人体体温调节紊乱就像是你被打后损伤的软组织,因而,我们治疗上应该以恢复人体的体温平衡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杀菌、抗病毒为出发点。像你儿子的情况应该是暑热郁在体内,外面又受到空调的冷风刺激,导致汗孔闭塞,人体产生的热量不能通过出汗的方式得到散发,从而引起发热。你前面用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都无法改善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所以效果不好。
  听了我的解释,我朋友还是将信将疑地说,你讲的虽然有道理,但中药见效很慢的,发烧时间长了,我怕对小孩子有影响。我说,你可以试试,先吃两天中药,如果无效你再用西药也不迟,反正两天时间,无效的话也不会耽误病情。我朋友犹豫了一会,最后答应试试中药治疗。于是,我给她开了张方子:香薷5克,银花6克,连翘3克,川朴花6克,白扁豆10克,扁豆花6克,生甘草3克。2帖药吃完,小孩子的体温就恢复正常,只是在早晚或吹到风后仍然有几声咳嗽,于是我又给开了一张止咳化痰的方子:半夏6克,紫菀5克,款冬花5克,陈皮5克,桔梗6克,茯苓10克,生甘草3克。又吃了2帖,所有症状全部消失,这时,我朋友才真正相信中医的疗效。现在很多的中医师,一张口就是西医理论,一见到感冒发烧,就归咎于病毒、细菌感染,用起中药来,无非清热解毒之剂,到最后没有疗效,却去怪中医没用,这也是中医的悲哀。
  我还亲历过这样一件事。我一位亲戚介绍一位肺脓疡患者来我处看病,他说,在其他地方中、西医都看过了,但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要求他住院进行支气管镜下冲洗治疗,而且告诉他这个病要完全恢复最起码要半年时间。由于害怕做支气管镜,他也曾在其他中医师那里提出过是否能用中药治疗,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中药治不好的”,于是我告诉病人,肺脓疡是肺部的化脓性感染,在中医上称为“肺痈”,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记载了有效的治疗方剂,所以对这种疾病,中医完全可以治疗,而且效果很好。我考虑到患者在胸片上已经有液平面出现,这就表明了肺部脓已形成,只要通过药物排脓的方法,使脓液顺利排出体外,疾病自然就会痊愈。于是,我就用《千金方》上的“苇茎汤”(芦根、薏苡仁、冬瓜子、桃仁)为主,略微作了些药物的增减,服至第三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服至第五天,患者咳嗽明显增加,并咳出大量的腥臭浊痰,这时患者有些担心,来问我是不是中药压不住,疾病反而厉害起来了?我问他,现在体温怎样?他说,每天自己测量都正常。我接着诊脉,他的脉象已从初诊时的滑数劲急变为现在的软弱平和。于是我对他说,现在咳嗽多、脓痰多是肺部脓液外排的好现象,不需要担心,中药继续吃上五六天痰就会逐渐减少并消失,等痰没了,病也就好了。果然,继续治疗一周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腥臭浊痰已几乎没有,复查胸片示液平面消失,仅发现肺纹理增粗。因患者尚有乏力、气急感,我又改用生脉汤(党参、麦冬、五味子)加减给患者调理了一周,肺脓疡就基本治愈了。前后总共治疗三周,未使用任何抗生素,由此可见中医对急重症的治疗还是有独特疗效的,关键在于对中医的知识 到底掌握和理解了多少,在遇到疾病时敢不敢使用中医治疗。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医对疾病的治疗往往是消极、被动的,总是希望通过外界的手段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则往往是积极、主动的,常常通过调动人体的能动性来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中医理论如果钻透了,那你就会看到其中的智慧和远见,你就会在治疗时毫不忧郁地信任和使用它。如果我们搞中医的都不相信中医,遇到疾病不敢用中药,或是治病毫无主见,用药毫无依据,那么还有谁相信中医,中医还有什么希望?!
  中医要振兴,要发展,喊几声口号是没有用的,单纯靠政府的扶持也是没有用的,作为一门医学科学来说,真正要得到发展,就是要在医疗实践中体现出它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对中医来说,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我们中医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在医疗实践中运用真正的中医理论治病,让更多的人能体会到中医带来的真实疗效;另一方面就是要逐步培养公众对中医的信任,只有公众的信任,才能使中医真正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缺乏这个信任,那其他的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要解决这个信任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了解中医到底是如何治病的,了解中医能治什么样的病,了解中医为什么能治疗这些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西医之间的对比中作出选择,我们的中医才能为公众所接受和信任。而了解中医的途径,就是要彻底打碎中医头上“玄”的帽子,将中医的本质明明白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看清楚中医的庐山真面目,然后再来探讨它的存亡和对错,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中医最后该何去何从?是不是像有人说的“中医是迟早要被淘汰的”?我想,作为医学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它有疗效,那就证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从学习中医到实践中医,至今也有十多个年头了,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中西医学理论的比较思索中,逐渐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这些想法和观点,虽然不能代表中医学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医学内容,但我认为对认识和了解中医还是有一定的帮助,希望能以此作为大家走近中医的引玉之砖。


  文章来源:摘自:《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首页 学科简介 学术交流 中医之道 联系我们 邮箱登陆   您是第 位访问者
  © Copyright 2006 BJG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053 电话:83198327 电子信箱:webmaster@bjg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