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求索
茶酒文化
饮食药膳
饮食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之道 > 饮食药膳 > 饮食文化  

谷类食物的宜与忌
文章更新时间:2006-11-27  

  1.小麦:味甘,性凉,无毒。能养心益脾,除烦,止渴、敛汗。作饭能养肝气,止月经不净,唾中有血。连壳未成熟的,适用于妇女脏躁症,精神不安、心液不固引起的自汗与盗汗,虚阴内热引起的虚烦不眠、心悸等症。

  2.面:虽出自小麦,而其性与小麦大不相同。味甘,气温。能消热止烦。麦凉而面热。能补虚养气,润泽肌肤,健脾厚肠。适于脾虚无热无湿,食用最有补益作用。但过多食用就会壅滞中气,使人发渴。因能助湿生热,凡有湿、热应忌食,脾虚有寒湿也不宜食用。

  3.粳米(又称大米,稻米):味甘,性平。能清热、除烦,和胃,止渴。成熟于秋季者性稍凉,成熟于夏季者性稍温。用于胃气不和引起的呕吐、泻痢,热性病后引起的胃阴损伤,出现口干,口渴、气短等症。宜作粥食,不可用作干饭,若食用干饭则效果相反。因性粘滞,属阴。凡老人、小儿、久病消化力弱有热者宜食粥,均不宜做干饭食用。

  4.粟米(俗称小米):味甘、咸,性凉。能益脾胃,养肾气,除烦热,利小便。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鼻血不止,或脾虚腹泻,烦热消渴,口干,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热痢等。凡诸病属于热性的宜食。忌与杏仁同食,可引起呕吐。过于陈久,二、三年以上者不可作饭,气味极恶,最伤人脾胃。

  5.秫米(又称黄米):味甘,性微寒。能益脾胃,安神止泻。用于胃气不和,夜不得眠或脾胃虚弱,久泻不止。因性粘滞,不宜长食,不宜作饭,常食会影响脾的消化功能。病人、小儿及曾患黄疸病人忌食。

  6.高梁(又称蜀秫、芦粟):味甘、涩,性温。能益脾温中,涩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便溏腹泻,宜作粥食。凡气滞腹胀,大便干燥、不畅均不宜食。粘者久食使人筋骨无力。禁与附子同食。

  7.薏苡仁(又称薏米、苡仁,俗称草珠子):味甘、淡,性微寒。能健脾益胃,利水除湿,补肺清热。用于脾胃虚弱,便溏腹泻,妇女带下,脾虚湿盛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湿热痹痛,手足拘挛,酸楚疼痛,肺痈咳嗽吐脓痰,或肠痈拘急腹痛。对消化道肿瘤,子宫颈癌及扁平疣有效。津枯便秘,阴寒转筋及孕妇应忌用。

  8.玉米(又称玉蜀秫、包米):味甘,性平。能调和脾胃,开胃进食。用于脾胃不和引起的食欲不振,饮食减少。适用于高血脂和冠心病人食用。

  9.糯米(又称江米、酒米):味甘,性微温。能补脾,固二便,止汗,安胎。用于脾肺两虚,二便不禁,自汗口渴及胎动不安。肺中有热的人不宜食。平素内有痰热,或脾胃运化无力者,不宜作饭食。性粘滞,病人及小儿忌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首页 学科简介 学术交流 中医之道 联系我们 邮箱登陆   您是第 位访问者
  © Copyright 2006 BJG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053 电话:83198327 电子信箱:webmaster@bjgn.org